bet36体育在线

图片
自行车文化

Bicycle culture 自行车文化

首页 > 自行车文化 > 新闻浏览

上海做慢行系统全球标杆 从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开始

来源:新民晚报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6-10-26 11:11

下周一是第三个“世界城市日”,今年的主题为“共建城市、共享发展”。近日,上海市规土局、市交通委联合发布了《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》,而在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-2040)(送审稿)》中也对于适应绿色交通要求和城市生活方式改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已经被提上日程。

需求广泛 低碳出行接触自然

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不少城市大力发展快速交通线路。但与此同时,人们更希望从拥堵的交通环境中解脱出来,加大与自然、社会接触的空间,享受生活的乐趣,而不是每天一出门就双手紧握方向盘。因而,慢行系统也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的关注。

在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-2040)(送审稿)》中提出,要提高非机动车通行网络的连续性,完善安全通达的骑行网络和舒适便捷的步行活动区域,建设bet36体育在线的“B+R”(自动车与公共交通的换乘体系)。在业内专家看来,一个城市的道路应该由城市快速路、主干路、次干路和支路合理配置,即按照上述顺序长度比例逐渐提高,如同身体里的血管系统中,毛细血管的比例最高才能保持血液的流畅一样,城市道路中的支路比例也应该最高才能保证交通流的畅通,而在支路的建设中,慢行系统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

“到2040年,上海要想成为全球慢行交通的标杆城市,就必须具备四个一流:一流的设施品质、一流的法制意识、一流的管理水平、一流的人文关怀。”交通问题专家、同济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陈小鸿说,“在过去的25年里面,上海整个自行车交通,现在包括电动自行车,两者加起来一直是占到总体交通量30%左右,在1986年是32%,但是,据2014年上海第五次交通大调查的结果显示:两轮自行车、无动力自行车占有率只有不到8%。正是因为看到这样的趋势,上海在2000年之后开始重视如何在整个城市留住自行车。”

上海2040的目标愿景是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,一座创新之城、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。陈小鸿教授认为,2040的目标愿景与城市交通紧密相关。创新之城需要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支撑,人文之城需要营造良好的慢行空间与街道品质的提升,生态之城更要鼓励公共交通、自行车等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。

此次发布的《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》中,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从“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”向“全面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”转变,应用系统方法对慢行交通、静态交通、机动车交通和沿街活动进行统筹考虑。其中,特别提到给非机动车的路权保障:车流量较大的道路应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进行硬质隔离;鼓励单车道支路在路口后置机动车停车区,扩大非机动车停车区;鼓励设置非机动车道路。

威胁不断 毛细血管”有待疏解

“其实,我蛮喜欢骑自行车上班的,但由于我们在展览中心附近,那里自行车禁行,因而上班只能乘公交。”市民王小姐说,“平时骑摩拜出行,也会遇到不少道路禁止非机动车出行,无奈只能绕路,非常不方便。”

事实上,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上海十届市委十三次全会上,不少委员也提出,非机动车道路的设置能否更加人性化,特别是规划几条具有上海特色的非机动车道路。同时,也有委员提出,现在助动车对自行车出行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,不同速度的非机动车在同一车道中骑行,会带来很大的交通隐患。

“慢行交通的特点是慢,速度基本控制在15公里/小时以内,因此不可能作长途使用的工具,一般在5公里内行驶。城市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选择自行车。我们把自行车交通出行品质的影响要素归结为四类,安全、舒适、便捷、清洁——安全,主要是混行的自行车和机动车的冲突,助动车和自行车的冲突等等;舒适,就是骑行的顺畅性,包括平整路面的质量、照明、遮阳等等;便捷,包括是否有很多的绕行或者延误等等;清洁,代表着环境是否好,这也是城市非机动车使用非常大的挑战,就是大环境不好。”

陈小鸿教授表示:“如果在这个城市里面我们连最基本的通行空间都不能保证,再让自行车回归城市,我只能说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,而很难成为一个真实的现实。所以我们目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是如何重新分配我们既有的道路资源,给自行车一席之地。”

“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使用铅酸蓄电池的电动车重量,不太可能小于国家的标准。”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有关人士表示,“至于电动车的速度,超标的更是占据了大多数。”

“我建议对于助动车的管理不仅是交警部门,更应该是生产、销售、使用等环节主管部门通力合作,对于那些私自改装助动车的商家予以严厉惩罚。”陈小鸿教授说,“国内的一些城市,如厦门等地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参考:对于助动车施行差别化管理,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方式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自行车骑行者的利益。”

公共租赁 有益补充但非主流

陈小鸿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,上海将近40%的城市道路有独立的自行车道,路宽在双向四车道以上的道路,2/3的道路是有独立的非机动车道的,这就给将来改善和吸引自行车再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了希望。

“我说的是日常生活,而不仅仅是作为健身工具。”陈小鸿教授说,“我要特别感谢公共自行车租赁业的迅猛发展,让人们的视野重新聚集到了自行车上。但像摩拜这样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只能算是慢行系统的补充,一般也就是做一个‘摆渡’的作用,如果要骑上三五公里,这样的自行车是不合适的,现在市场销售的自行车价格,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可以接受的,要真正发展慢行系统,还是要从真正拥有自行车用户的需求入手。”

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介绍,对于如何改善上海1000多万存量自行车的出行环境,上海也已经有了详尽规划,重点包括:第一,商业、办公、居住、交通、旅游等建筑物应严格按照标准配置自行车停车设施,鼓励自行车换乘公共交通,改善停车换乘便利度,并研究出台换乘停车优惠政策;第二,有序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,研究出台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的制式标准和服务;第三,鼓励各区县围绕公园、绿地、林荫道路和旅游景点,因地制宜地建设方便市民健身和休闲出行的自行车道路。

在陈小鸿教授看来,结合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-2040)(送审稿)》已经发布的15分钟社区和生活圈规划,上海还将进一步优化生活圈的慢行交通组织,在城市中心、副中心、社区活动中心,都会有效管理机动车的通行和使用,在建立的公共活动中心里,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核心、慢行交通优先通行的交通环境,把人和生态空间、工作空间、生活空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。

摘编:admin888;   摘编日期:2016年10月26日